阿富汗一直是个“不太平的地方”,别的国家大都安安稳稳发展了几十年,但阿富汗却总是动不动就陷入动荡不安。
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不少,特别是到了20世纪,很多事情阿富汗自己已经做不了主了。阿富汗的混乱和中东不一样,他们的石油资源远远比不上中东,所以说,阿富汗变成这样,背后的原因更加错综复杂。
【身不由己的阿富汗】
说起人类的发展,自打进入工业时代后,大家伙儿最关心的就变成了自然资源。
中东的那些国家就像是生在“富贵人家”,只要不被外界打扰,那肯定能过得富足美满。
阿富汗运气不佳,和中东比起来有些逊色,但它也有亮点,就是矿藏还算多,现在已经发现的有煤、铁、铜这些资源,只是大部分都还在等着被开采呢。
这么说吧,要是只看这方面,攻打阿富汗似乎没啥大好处。除非像二战时的日本那样,来个“大规模进攻”,不然的话,考虑到路上花的钱和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儿,打阿富汗怎么看都是个亏本的生意。
当全球慢慢连成一个大家庭,有些事情就不再是我们个人能说了算的了。
就算阿富汗啥也不剩,就剩些光秃秃的山头,它那地理位置也让它注定会被人盯上。
不管你怎么看,阿富汗都算是西亚、中亚还有南亚的一部分,而且它还能直接连到东亚。兴都库什山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南,横穿了整个阿富汗,占了阿富汗国土的四分之三呢。
因为拥有这种“绝佳的地理位置”,伊克巴尔还把阿富汗比作“亚洲的肚脐眼”。
咱们聊聊阿富汗的情况:3800万人里,几乎人人都信伊斯兰教,其中九成还是逊尼派。到了2021年,这国家的城里人比例还是不到三成。
跟大国比起来,阿富汗的人口其实不算多,但它也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。宪法上写了有14个民族,不过本地的专家说,实际上可能有三四十个民族呢。不过,这里有个很明显的问题:阿富汗没有哪个民族是占大多数的。
地段好原本是个优势,但要是没跟紧时代的步伐往前冲,那迟早会有其他大国来“助推”你一下。
阿富汗难以发展起来,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注定的。这里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,交通网络内部非常不发达,农村地区之间的往来也很少,这使得国家力量难以有效发挥。
如果内部长时间不说话不交流,很容易导致“小团体势力膨胀”的情况,这在阿富汗就已经很明显看出来了。
在那里,各个地方上的管理者竟然敢直接跟中央政府对着干,不配合征兵、征税这些事儿,动不动就搞点小动作,闹点风波。中央政府呢,手头也不硬气,没法硬压下去,只能坐下来跟大家“好好谈谈”,想办法解决。
当周围的一切都被“地方”特色所包围时,唯一普遍相同的就剩下这一点了:那就是大家都信仰伊斯兰教。
自19世纪末以来,伊斯兰在阿富汗就如同一张“通行券”,无处不在。从1923年开始,阿富汗的每一部宪法都把伊斯兰教定为了国家的宗教。但尽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一致,却还是无法解决长久以来的社会政治分歧和分裂。
阿富汗的经历告诉我们:有相同的宗教信仰,并不意味着大家就能团结一致。
这个国家以前也挺厉害的,早在1747年阿富汗王国成立那会儿,它的实力就很雄厚,是伊斯兰世界里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国。
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和对外扩张的风潮兴起,阿富汗也被卷了进来,国家的发展就像赛跑,不往前冲就得落后。
就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,阿富汗从1907年开始就成了沙俄和英国争夺的地盘。可能因为沙俄离得更近吧,他们在这儿捞到了不少好处,甚至还跟英国人达成协议,乐呵呵地承认“阿富汗不归俄国管”。
可没想到的是,关于那个协定,阿富汗“自己”竟然毫不知情:它就像一块肉,被随随便便地分掉了。
在这个全球大变动的时期,阿富汗的主旋律就是: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。
1917年,俄国发生了十月大变动,皇帝跑路了,但他们的思想和西方国家开始有了很大的不合。
那时候,英国是西方世界的老大,他们看列宁不顺眼,所以阿富汗对他们来说就变得特别关键了,成了他们从后面偷袭苏维埃俄国的大本营。
列宁瞅准形势说道:“英国人已经在印度站稳脚跟,现在又把阿富汗给攻下了,他们早就想好了办法扩大自己的殖民地,下一步很可能就要打苏维埃俄国的主意了。”
然而,有些国家机灵得很,早早就发起了民族自由斗争,这给阿富汗来了个当头棒喝,于是他们也一不做二不休,跟着走上了这条道路。阿曼努拉国王一上台,阿富汗就向全世界大声宣告:打今儿起,阿富汗绝不会承认任何外国佬的管辖了。
英国人一听,心里想,这怎么能行呢?
1919年5月6号,英国跟阿富汗打起仗来了。
那时候,苏联毫不动摇地支持阿富汗,跟英国入侵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,阿富汗的老百姓在抗击外敌的战争中赢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吃了败仗后,英国人只好承认阿富汗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。
斯大林对这场战争赞不绝口:“阿富汗国王为了国家自由而战,其实质就像是一场革命,因为它有效地打击和分散了帝国主义的力量。”
从那以后,阿富汗就像是有了坚强的后盾,因为苏联政府每年都会给阿富汗国王送钱支援。
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,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世界形势变得太快了,好像隔三差五就要大变样。所以国家之间打交道,总是各有各的心思和打算,朋友不是永远的,真正的无私帮助也很难找到。
二战结束后,那些打了胜仗的大国都开始忙着“占地盘”,苏联当然也不想被落下。
那时候的英国已经走下坡路,不得不从亚洲撤走,苏联见状,立刻抓住机会,加大对阿富汗的影响力,因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对苏联来说实在太重要了。
阿富汗变得老实起来,只能按苏联的意思行事。那时候,查希尔王朝跟苏联签了不少协议,像是借钱、买武器之类的,这样苏联心里才踏实了些。
到了1973年,阿富汗的军官们突然起义,把查希尔王朝给掀了个底朝天,然后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。以前他们亲近苏联的那一套做法,现在不怎么灵光了。新成立的共和国打算走中立路线,还说要和美国重新和好。
其实,阿富汗新政府这么做并非自找麻烦,他们的初衷挺合理的:在两大势力对立时,能两边都不得罪,才是最聪明的做法。这样一来,要是两个大国真动手了,他们或许还能幸免于难。不然,要是站了哪一边,阿富汗肯定会先挨板子。
那些年,阿富汗政府里头乱糟糟的,苏联一直在瞅准机会想插手。到了1979年,他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:阿富汗的阿明总理突然搞了个政变,一上台就跟苏联越走越远,还打算跟西方套近乎。
这下子,苏联可急眼了,他们生怕自己在阿富汗几十年的心血打水漂,于是决定赶紧行动,抢占先机。
那年12月27号,一队苏联特种部队悄悄到了喀布尔,他们直接干掉了阿明,还在装他尸体的袋子里写了“美国间谍”四个字。
与此同时,苏联在阿富汗边境部署的五个军队单位火速行动,带着超过1700辆坦克和2100辆装甲车,浩浩荡荡地闯进了阿富汗。
现在的阿富汗察觉到了事情的糟糕程度,但他们对混乱局面已经见怪不怪了。阿富汗的老百姓一向不服管,现在开始反抗了,还靠着当地的地形,玩起了游击战术。
结果,苏联的坦克在山地里也没了办法,为了赶紧打赢这场仗,他们增加了兵力,达到了10万人,但还是没法管住那些广阔的乡村地带。
这事儿对全球影响可不小,各国都在盯着它的动态,要说谁最吃惊,那肯定是美国了。
当时在职的总统卡特马上就说:“这可是二战以来对和平的最大挑战。”
肯定地说,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全球策略很重要,所以他们不会坐视不管。
美国不断运来各种新式武器,连毒刺导弹都带来了,这让战场变得更加混乱不堪。
里根总统执政后,美国在1982年的军费花销竟然高达1996亿美元,这个数字真是让人大吃一惊。而且,其中相当一部分钱都被投到了新武器的研究上,既有核武器,也有常规武器。
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计划,那就是“星球大战”。
苏联的进攻步伐越来越沉重,一旦战事拖成了持久战,形势对他们就愈发不妙了。
以前掌握阿富汗,主要是为了扩大在南亚、非洲以及波斯湾地区的影响力,尤其是对广阔的中东区域能更有发言权。
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,让苏联的计划彻底落空。战争持续到第八个年头,苏联已经遭受了重大损失。西方估算,苏联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,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加。
戈尔巴乔夫掌权后,觉得这场战争没法再打下去了,所以在1989年,最后一批士兵被撤了回来。
【苏联走了,美国又来了】
当苏联入侵阿富汗时,美国明确表态支持阿富汗。可苏联解体后,美国到底会不会真心去帮阿富汗,还真不好说。
美国的想法跟苏联有点像,但美国的计划更为宏大:苏联把阿富汗看作一个关键通道,而美国则把阿富汗当作一个核心枢纽。
打完那场仗,阿富汗乱得一塌糊涂。到了1994年,塔利班在阿富汗边境冒了出来,他们是普什图族人的代言人。因为支持的人多,所以他们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国家。
这个团体没能让阿富汗看到新盼头,该动荡的地方依旧动荡不安,而且他们实行的残忍手段和对女性的不公待遇,也惹来了国际上的广泛指责。
苏联解体后,美国在阿富汗看到的战略重要性就缩水了,但2001年的惨痛事件让他们不得不采取行动。
“911事件”过后,调查显示,美国超过九成的老百姓赞成打阿富汗。这样一来,总统就不得不有所行动了。当时的小布什总统在国会讲话时也直接说了:“中亚那块地方,要么变成恐怖分子的乐园,要么就得挨美国反恐的打击。”
生气的美国给一些国家还有非国家组织贴上了像“坏国家”、“不讲道理的国家”这样的标签。
他们心里有个大计划,首先就是要开打阿富汗战争,把塔利班政权给掀翻,再把“基地”组织给打败。
说到底,就是阿富汗这地方太重要了,它就像是欧亚大陆的中心点,掌控着周围大片区域,美国当然会选择这里,而不会去别的地方。
再者,美国想当老大的心思一直没变,把苏联拖垮之后,他们又开始琢磨谁会是挡他们道儿的新对手,俄罗斯和中国都被他们视为眼中钉了。
开战前,美国心里已经有了盘算:他们打算先拿下阿富汗,然后通过经济帮忙、建基础设施、文化传播等一堆手段,来挤占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地盘。
说到底,关键还是资源,这跟美国在中东的策略大不相同。
中亚那边天然气资源也挺多的。美国是个军事超级大国,它在海外的军事基地特别需要能源。所以说,中亚也算是给美国找能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子。
苏联没能征服的阿富汗,美国也办不到,阿富汗就像个“无底洞”,谁陷进去谁遭殃。
不过,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,美国倒成了阿富汗政治圈里的主要玩家,处处显露头角。
小布什始终觉得,只要阿富汗实现了民主,就能防止极端主义抬头。他还动手搞了一套美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,让总统啊、议员啊这些位子,都得通过选举来产生。
这主意挺好的,但一到阿富汗就不管用了,人家根本不屑于搞这套。
在阿富汗被美国影响的那二十年时间里,总共举办了4次总统投票,其中2004年的那一次还算顺利,但其他3次都闹得沸沸扬扬,争议不断。
特别是2019年的那次选举,真是让人大跌眼镜,明明该是选出一个总统、一个政府,结果却出现了两个总统、两个政府的古怪情况。
那些在美国掌控下上台的阿富汗官员,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自己只是个摆设,真正的老大还是美国。所以他们一上任,就光顾着捞钱,不光把国内老百姓的血汗钱往自己腰包里揣,连外面给阿富汗的援助也不放过,全给贪了。
各种关于“选举”的制度原本是想让行政部门运作得更顺畅,但在阿富汗这些制度却显得有些滑稽可笑。
有个寻常的民事案子,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结果;但要是钱给到位了,黑的都能给说成白的。
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人自然会觉得美国挺好的,毕竟,要不是美国人来了,他们的钱包可没现在这么鼓。
老百姓可不乐意了,他们大多觉得,是美国人把阿富汗搅得一团糟。心里不服气,干脆就转头去支持塔利班了。
塔利班挨揍后,只能跑到阿富汗边境地带躲藏,可他们到了那儿却喧宾夺主,没想到还推动了当地的变化,建起了反抗美国的基地。
那时候,塔利班为了扩充势力,几乎不设什么加入条件,不管是哪种武装人员、犯罪分子还是走私团队,只要愿意加入,都被当作“自家兄弟”。
美国感到十分惊讶,但他们确实已经束手无策了。
要说能让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佬都头疼不已的小国家,阿富汗绝对算一个,翻开世界地图,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。
阿富汗的实力怎么样呢?
答案很明显不对,说到底,这个国家就是属于那种“好动手,难管理”的类型。
在阿富汗,这些套路统统行不通,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特别看重部落和家庭。政府的力量在这里总是不够强大。就算首都被人占了,乡下的家庭也只会像听了个笑话似的,不当回事。
要让阿富汗彻底变个样,只有一个法子:调兵遣将,逐个部落去征服,同时还得照顾好每个村子。
动手倒是能动手,但要是没好处,谁乐意干这种活儿呢?
美国虽然实力强大,但塔利班却异常机敏,他们随心所欲地转移,想去哪儿就去哪儿。而美国呢,做起事来还得顾及全球的眼光,毕竟地球上不止美国和阿富汗这两个国家。反观塔利班,他们一心只求保命,外面的风言风语,他们压根儿就不放在心上。
美国似乎没从苏联的教训里学到啥,你看苏联那时候,表面上两天就攻进了阿富汗,结果后来十年里啥成果也没捞到。
美国在撤军这事儿上可真是左右为难:既不甘心这么多年的心血打水漂,又不想再在这个烂摊子里耗下去。
从2021年夏天那会儿起,阿富汗迎来了个大变化,那就是塔利班开始掌权了。
美国在“试错”的路上算是走到了头,但在这片土地上, still 不断有稀奇古怪的事儿在发生着。
阿富汗一路走来,尝试过很多次自己走的路,但因为地理位置太特别了,老是被大国之间的争斗给牵扯进去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总是处在左右为难、求生存的艰难境地。
好多国家在建设路上都能顺顺利利,但到了阿富汗这儿就总是磕磕绊绊。除非阿富汗能像奇迹一样突然变得很强大,不然这些难题会一直跟着他们,甩都甩不掉。
阿富汗早已习惯了地缘政治的波折,大事小情都见识过了。以后阿富汗会变成啥样,好像谁也说不准。
【参考】
阿富汗在20世纪的大国争斗中 林家恒 周明 发表于福州师专学报
阿富汗实现和平的道路布满荆棘 一览; 世界前景
